秧歌产生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、襄垣两县,故称为武襄秧歌、襄武秧歌。除在两县各乡村流行外,又流布到两县周边的沁县、屯留、长子、黎城、平顺、潞城、左权、榆社、和顺等二十余个县市,对河南、河北亦有影响。
襄武秧歌是武乡民间土生土长的一个地方小剧种,清代中叶已有萌芽出现,晚清同治年间正式作为一种民间小戏被搬上舞台,主要流行于山西的上党和晋中地区。其音乐唱腔高亢激越,节奏明快,悠扬婉转,唱腔为“板腔体”,调式为“徵”调式。
襄武秧歌原先只有“小生”、“小旦”、“小丑”三个行当,属“三小”戏,后来因演出剧目改变,增加有“须生”、“青衣”、“花脸”等行当,角色行当相当齐备。襄武秧歌讲究唱功和做功,道白以上党方言为主。
襄武秧歌现存传统剧目150多部,近现代戏250多本。其中有传统古装戏《嫁妻》、《落花记》、《忠义缘》、《赵兰英进京》和现代戏《王贵与李香香》、《小二黑结婚》、《娘随驴去》等,为该剧种最具影响的代表剧目。李海水、郑桃英、安娥英、任森魁、姚长旺等是该剧种较有影响的演员。
武襄秧歌是每个武乡人耳熟能详的传统戏曲,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2019年11月,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》公布,武乡县人民文化馆、襄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获得武襄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。
非遗传承人是非遗文化的灵魂所在,是非遗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。近年来,我县群艺馆组织秧歌培训,与各教学机构合作开展秧歌业余课程,根据专业人才成长发展规律,拓宽来源渠道,规范人才引进和选拔机制,逐步探索专业人才激励机制,让非遗文化后继有人、薪火相传。
图书馆信箱:wxtsg@163.com 地址:武乡县红旗路146号 邮编:046300 版权所有@武乡县图书馆
鄂ICP备19029798号-1
您是第199904位访客